6月25日,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、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就大学教育目的发表观点,他强调大学教育并非以传授实用技能为主,而更多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。姚洋教授认为,大学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仅有10%的应用率,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教育失去了价值。
姚洋教授进一步指出,专业脱节并非真正的问题所在,特别是对于本科教育而言。他认为,大学教育并非要培养“即用型”人才,而是应当着重于塑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、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些能力对于一个人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,远超过特定专业知识的实用性。
姚洋教授的这番话,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引发了广泛讨论。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,许多人认为大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实用技能的传授,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。然而,姚洋教授的观点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。
他强调,大学教育应当是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过程,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学科基础,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些能力将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,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。
姚洋教授的观点也提醒我们,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,应当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兴趣和长期发展目标,而非仅仅追求短期内的实用技能。通过大学教育,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,培养更全面的能力,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。
他还提到,毕业后大学学的东西10%都用不到,企业不应该要求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能上手干活,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应逐步培养,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。
这位教授还建议年轻人不要躺平继续卷,只有卷,你才能成功。
“年轻人还是不能躺,得跟着去卷,只有卷,才能出成果,才能成功。你躺平几天,会发现这个世界离你远去,只有跟着一起去卷。卷的过程中,只要心态平和下来,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安排好,你会卷出乐趣来。”姚洋说道。